李尊白的人物经历

1989年9月贵州大学职称课题,李遵白以贵州省1989年高考Top100贵州大学职称课题的优异成绩考入天津大学自动化工程系读本科贵州大学职称课题,1993年7月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微信号:ctkjcq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1998年9月贵州大学职称课题,李遵白到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攻读全日制工商管理专业硕士,期间在北京生活近3年,于2001年7月获的清华大学颁发的研究生毕业证和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证。

2009年9月至2010年7月,李遵白到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做访问学者,获优秀访问学者称号,期间参与中国科协新一代主导产业的选择研究(物联网与绿色建筑分课题),该课题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基础性研究课题。

1993年9月-1998年6月,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任教,获讲师职称。2001年9月-2007年9月,贵州大学经济学院任教,获副教授职称。

2002年5月-2002年8月,李遵白以高级访问学者到瑞典叶佛勒大学讲学,期间发表文章《瑞典人的三不争》,该文是历史上之一次集中、系统地阐释了现代国家和个人强大的原因,即“三个不争”理论的基本内容——“不与天争、不与地争和不与人争”。

2004年1月-2005年5月,李遵白到贵州省科技厅从事贵州省中长期科学技术规划的运作管理和总体战略研究工作。

2007年9月,李遵白任贵州大学管理学院任副教授。

2011年12月,李遵白教授39岁没有取得博士学位的情况下,破格担任贵州大学经管学院教授。

2012年2月起,李遵白教授担任水木键委会常委和总书记。

2013年12月19日,李遵白教授宣布其发表著作《社会化 *** 时代的创新规律与政策环境》,并宣称其著作权自2013年10月1日起生效!包括且不限于码农经济学、善政理论、创新管理去行政化等重要概念的原始定义。

2013年12月起,李遵白教授向日本单方面宣布,他不惧怕和日本开展包括军备竞赛之内的一切竞争。呼吁中央对日强硬,为贵州大学鹰派学者第二人。

贵州大学怎么样

贵州大学是非常好贵州大学职称课题的学校。学校占地面积4637.61亩,另有教学实验农场985.37亩,图书馆藏书总量378万余册,电子图书366万余册。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及艺术学12类。

学校下设39个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34437人,研究生13507人。现有在职职工4134人,其中专任教师281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436人,占比51.07%贵州大学职称课题;具有正高级职称598人,副高级职称932人。

学校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部省合建高校服务地方特色产业学科群2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9个、区域一流建设学科7个;ESI全球前1%学科4个,植物与动物科学、化学进入ESI全球前3‰和5‰;农业科学、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1%;“双万计划”一流专业总数84个,其中国家级5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

以上内容参考 贵州大学——学校简介

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

[贵州省]贵州大学职称课题,贵州大学科研处

谁能给介绍一下贵州大学,谢谢了~~

贵州大学学校概况

贵州大学是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贵州大学职称课题,创建于1902年贵州大学职称课题,历经贵州大学堂、省立贵州大学、国立贵州农工学院、国立贵州大学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贵州大学。1951年, *** 亲笔题写校名。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停办,1958年恢复重建。1997年8月,原贵州大学、贵州农学院、贵州艺术高等专科学校、贵州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完成之一次合并,2004年8月,在原贵州大学和原贵州工业大学基础上合并组建新的贵州大学。同年12月,贵州省人民 *** 与教育部签署协议共建贵州大学。2005年9月被批准为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一百多年来,贵州大学历经沧海,但坚毅笃实、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传统精神和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校风传承延续、历久弥新,始终坚持以立足贵州,服务地方为己任,以兴学育人为根本,凝练了“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校训,以严谨、求实的学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英才,为祖国建设大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贵州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充分彰显了百年老校的荣耀和实力。

学校总体实力

学校现有24个学院,3个公共教学部,106个本科专业,24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国家重大项目博士后工作站,1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3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MBA、MPA、J·M、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等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是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单位之一;有一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一个教育部工程中心,1个国家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地,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9个省级工程中心,2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4个省级产学研示范基地,1个教学实验场和1个工程实训中心,18个省级重点学科学科。

办学规模

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大学科门类。学校面向29个省(市、自治区)招生。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2993人,其中普本科生26223人,硕士研究生3792人,博士研究生95人,成人学历教育脱产生2744人,预科生116人,外国留学生23人。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15万余名各类人才。

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2118人,其中正高职称304人、副高职称60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92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868人,在职工读博士学位的教师199人、在职工读硕士学位的教师47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级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科技人才4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8人,省首批核心专家6人,省首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38人,省管专家51人,享受 *** 特殊津贴的专家102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3人。

办学基本条件

现有花溪南、北小区和蔡家关等3个主校区,占地总面积2,824,859.5平方米(4237.3亩)校舍总建筑面积99.88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574.100平方米。学校现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教学与科研实验室146个,校内外实习基地109个,800元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30,138.8万元,拥有一批性能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各类教学实验室配套完善,能较好的满足各类教学实验的需求。图书馆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成员馆,现馆藏图书379.86万册,电子图书133万册,中外文电子文献数据库18个,实现了图书管理与服务的自动化、信息化,是贵州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核心建设单位和运行维护单位。我校是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贵州省主节点、贵阳市教育城域网中心,建立了覆盖全校9个校区的校园网,校园网光纤线路长达821对芯公里, *** 出口宽带达到700兆, *** 性能优良,形成了完善的校园网管理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 *** 教学平台及教学资源中心、综合教务系统等多个应用系统在本科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有体育运动场184,228平方米,其中标准运动场5个,建有多功能体育馆一座(12,970平方米)。

科学研究

学校发挥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加强科学研究,科研总体实力成长明显。2003-2006年,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91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国家863、973等重大课题124项,省部级课题792项,获省部级3等奖以上195项,或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46项。出版学术专著155部,主编教材59部,发表学术论文7370篇,其中被SCI、EI、ISTP 、SSCI收录330篇。学校或2006年全国高校科技创新先进单位称号。

教学改革与建设

近几年来 学校加大了教学改革力度,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 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2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3项;承担国家级教立项18项,省级教改立项49项;全面开展了重点课程建设和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6门。教务处曾荣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称号”。

对外交流与合作

多年开,学校积极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术交流活动活跃,国际影响尤其是在亚太大学联盟组织一百余所高校中的影响不断扩大。

精神文明建设

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整洁的校园文明环境。各项工作呈现出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教科文卫体系先进工会组织”、“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1998年以来连续9次被评为全国(省)“三下乡”先进集体。

云南大学具有八十余年的历史,是中国西部建立最早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其前身私立东陆大学为当时的云南省都督唐继尧所创办,始建于1922年12月。1923年4月开始招生,1930年学校改组为省立东陆大学,1934年又改为省立云南大学。1937年著名 数学家熊庆来教授出任校长,云南大学迎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1938年,云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熊庆来在任期间,费孝通、楚图南等大批著名学者应邀到校执教,使学校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外影响甚大的综合性大学。1946年,英国《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把云南大学列为中国十五所世界著名大学之一。到建国前,云南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包括文、法、理、工、农、医等学科在内、规模较大、面 向全国招生的高等学府。1952年开始的高校院系调整,把我校法律、政治等学科,分别并入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学院等高校,农、医、工等学院先后分离独立建校,我校由此成为一所以基础学科为主、较为单纯的文理科综合大学。1958年,我校由教育部下放云南省管理。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云南大学加快了发展。1996年,云南大学成为“九五”期间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以此为契机,学校提出“立足边疆、服务云南、办出特色”的办学思路,以“211工 程”建设为龙头,以改革为动力,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把学校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云南大学进入了建国后发展更好最快的时期。2001年6月,我校“211工程”、“九五”建设顺利通过验收,获得了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受到教育部领导的表扬。目前,云南大学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12742人(不含三个独立学院学生总数13284人),研究生7497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4493人(博士555人,硕士3938人),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2449人,研究生进修班555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19607人。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1475人,其中正高职297人,副高职480人;拥有14个本科学院、7个研究院、3个公共教学部,还有研究生部、留学生院和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65 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 8大学科门类;拥有民族学、生态学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 27 个省级重点学科;有 3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1个博士后企业工作站、15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 MPA、MBA、法律、工程等4个专业硕士授权点 , 是我国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单位之一;有1个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有历史学、生物学、数理学科3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教育部生命科学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新产品开发研究中心、2个省级高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继1998年我校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云大科技”成功上市之后,我校先后在生物技术、微生物发酵工程、新药开发、新材料研究等领域形成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性强的高科技产业。

学校现占地面积2111亩,其中校本部568亩,软件学院校区1543亩;公用校舍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37444万元;图书馆藏书251多万册;学校设有出版社,并主办《思想战线》、《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和法学版)等十余种学术刊物。学校现与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着长期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进入21世纪,云南大学作为云南唯一一所实施国家“211工程”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国家西部重点支持高校和省部共建高校,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全体云大人将秉承“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云大精神,继续遵循“立足边疆,服务云南,办出特色”的办学思路,抓住机遇,团结一致,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云南省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作出更大贡献。

信息来源:校长办公室

我在贵州大学,它的农学土木工程建筑以及计算机都还是不错的,我喜欢我的母校,贵大正在一个巨大的发展时期,未来几年它会有很大变化的,以为刚刚进入211,它在努力贵州大学职称课题!我对母校的明天充满希望,贵州大学职称课题他已经连续两年进入前100名了,它的明天不可 *** !

自己深深的感受着人文关怀,另外学校所在地为花溪和畔,风景迷人,适于求学!

贵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及专业简介

电气工程学院的前身是机电系和电机系,创办于1958年。学院电气工程类本科专业现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能源与动力工程”四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本科生人1500余名,研究生270余名。拥有2个省级重点学科、8个硕士点、一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并与香港大学、浙江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法国保尔蒂赫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已为国家培养了近万名本科毕业生和600余名研究生,他们分布在从决策层到生产之一线的各种岗位上,已成为祖国建设事业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74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40余人。近年来,完成科研课题6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0余项,发表科技论文500余篇, SCI、EI等收录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30余部。我院在电气行业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国内具有先进性。

学院现有实验室面积6000多平方米,设备总值3000余万元。满足本科学生、研究生实验要求,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培养,学院学生多次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电子科技 *** 比赛和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奖,如2005年自动化03级学生苏茂同学在老师的精心指导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以作品“远程虚拟兼编程控制开链连杆式关节型机器人”,荣获全国第9届“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A-A类2等奖,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力系统及自动化方向) 理工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对电力系统发、输、配电的全过程进行自动控制、保护、调节以及对其电气部分进行设计,调试、维护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并能从事工厂、民用和高层建筑供用电主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调试等技术和管理工作。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电力、电气控制系统、过程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与管理、工业企业和高层建筑供电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相应系统的设计、调试、运行能力以及以微型计算机为主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较强的 计算机应用 能力,同时应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 大学英语 、普通物理、工程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微机原理、电路原理、 电子技术 、电机学、自控理论、数学信号处理、电力 电子技术 、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部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化。 主要实践性环节:金工实习、 电工 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电力工业部门的科研、设计单位以及各类大、中型企业从事科研、设计、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还可到事业单位、机关、商业部门从事计算机管理、 办公自动化 方面的工作;也可到机关、教育部门从事相应的管理及教育科研工作。

学制: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自动化专业 理工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在自动化控制和自动化管理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应用、设计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本专业包括两个方向:现代控制工程方向和计算机应用方向。现代控制工程方向的毕业生具有较坚实的自动控制理论基础和相关系统设计、调试、运行的能力;具有以微型计算机为主的计算机硬件、软件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电力拖动控制系统、工厂电器设备、工厂供配电系统设计、维护和运行能力。计算机应用方向的毕业生具有较全面的计算机运用技能和坚实的自动化理论基础,具备从事计算机管理控制一体化、计算机 *** 、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分布式计算机控制、计算机过程控制等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研究、设计、运行、维护工作的能力。

主要课程:(1)现代控制工程方向: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微机原理、电机及拖动、电力电子技术、自控理论、过程控制及仪表、计算机 *** 、电力拖动自控系统、工厂供电、工厂电器控制设备、计算机控制技术以及开放性专业综合实验。

(2)计算机应用方向: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语言(C)、软件技术基础、Visual Basic、C++程序设计、计算机 *** 技术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组态软件、自动控制理论、自动控制系统、可编程序控制器、单片机及接口技术、DSP及嵌入式系统和开放的专业综合实验。

主要实践性环节:金工实习、电工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就业方向:(1)现代控制工程方向:本方向毕业生可到科研、工矿、交通、建筑、能源教育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综合自动化系统管理以及电气控制、过程控制等自动化技术的开发、设计、运行工作。

(2)计算机应用方向:本方向毕业生可到国家机关、科研机构、金融系统、工矿、邮电部门、商贸系统、教育部门等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管理或先进控制技术等方面的开发、设计、运行工作。

学制: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理工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各类热动力设备及系统的研究设计、运行管理及自动化控制的理论和 *** 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毕业生受到现代动力工程师的严格训练,基础扎实,有宽厚的热工基础理论和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掌握发电厂热力设备及系统以及各类热交换设备、通用流体机械的设计、运行和自动化控制的理论基础和 *** 。具备能源规划和管理及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有较强的 CAD 应用能力。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机械制图、电工及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工程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微型机原理及其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厂热工过程自动调节、热工测量仪表、热力发电厂、泵与风机等。

主要实践性环节:金工实习、电工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电力工业部门所属的企业及科研设计单位、各类动力设备、流体机械制造厂及所有涉及用能的企业从事动力设备的运行、检修、安装调试、设计研究等工作。也可到能源管理和规划部门、民用暖通部门、环保部门、教育部门从事科研、管理和教育工作。

学制: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理工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仪器仪表应用与控制方面基础知识,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领域内相关的系统设计、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毕业生掌握信息检测与控制理论和有关的测控仪器应用、控制工程设计 *** ,受到现代测控技术和新型传感器、仪器仪表应用、开发研究的训练,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原理、自动控制理论、传感器原理、过程测量仪表、过程控制仪表、过程控制工程、智能仪表设计及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检测技术。

主要实践性环节:金工实习、电工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适用方向:毕业生能在相关测量、控制领域的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运行、设计、管理等方面工作,也可到相关教育部门从事教育与研究工作。

学制: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贵州大学体育教学部的人员编制

部行政办公室主任:左 晖

教学教研室主任:陈晓梅、陈志敏、任廷锋、余章彪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控中心

主 任:刘 炜(兼)

副主任:谭永昌、龙庆菊

场地器材管理中心

主 任:王克新

副主任:吴 卫、张 松

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中心

主 任:余 兵(兼)

副主任:韩 伟、冉孟刚

教学科研科

负责人:邱 勇(兼)、吴绍奎、陈 梅

体管中心

主 任:汪克新

体育教育专业综合办公室

负责人:于贵和(兼)、罗丽萍

师资队伍 师资概况 体育教学部现有在职教师59名,教学辅助人员5名,其中具备高级职称的教师占42.37%;国家级裁判员五名。这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我校体育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为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我教学部一方面加大力度加强在职教师培训,以提高在职教师教学研究与学术水平;同时,充分利用贵州大学为教育部直属“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的平台,进一步引进国内外高职称、高学历人员,以形成一支高水平创新型的专业教师梯队。

教授讲师名单 体育教学部教授名单 姓名 性别 毕业院校 从事专业 唐吉柿 男 北京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刘 炜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陈腊安 男 北京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陈晓梅 女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陈志敏 男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宋冬梅 女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王朝琼 女 上海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吴 炼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龙庆菊 女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龙以慧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罗云义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齐 心 女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冉孟刚 男 上海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任三三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任廷锋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江 涛 女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李小兵 男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梁 桦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龙光明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程明霞 女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冯 毅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杨保亚 女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杨 浩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张 李 女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邱 勇 男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于贵和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余 兵 男 上海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汪克新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裴 岚 女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胡晓梅 女 西安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讲师名单 姓名 性别 毕业院校 从事专业 陈 尉 男 体育教育训练学 查明艺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陈 宏 女 上海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谭永昌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唐兴国 男 北京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王贵军 男 北京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马武云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史小红 女 北京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黄尚军 男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鞠 军 男 北京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李 涛 女 上海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丁景勋 男 北京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高 军 男 北京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杨昌能 男 上海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杨秀芳 女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张筑全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朱应飞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朱兆庭 男 上海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邹力佳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左 晖 男 贵阳师专 体育教育训练学 吴 昊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褚三章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吴 卫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喻 强 男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张 多 男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张文波 男 西安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富 燕 女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教授、副教授简介

唐吉柿,男,1955年生,中国党员,贵州遵义市人。参加全国健美操教练培训,主编《体育与健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参编教育部重点课题(子课题)《体育与健康》。发表论文7篇:

1、试论体育的审美本质与特征[J].贵州大学学报(增刊),1996年.

2、市场经济下的体育美学思考[J].人大复印资料,1997(8).

3、心理测试仪对学生焦虑心理测试探讨[J].之一届全国学校体育科报会论文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

4、试论在市场经济条件 *** 育审美功能与作用[J].四川体育科学,2004(1).

5、试论体育情报的保密特点及防范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增刊),2003.

6、体育美学:一种生命现象的文化这些思考[J].贵州大学学报,2004(5).

7、自助式体操水平支撑成倒立练习器[J].国家实用型专刊,2000(4).

王凇瑞,男,辽宁本溪人, *** 党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吉林省教育学会理事,北京鹰之歌文化传播公司学术委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刘炜, 男,贵州贵阳人, *** 党员。贵州大学体育教学部部长,中国大学生足球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体育科学协会委员,贵州省学生体育协会常务理事、常务副秘书长,贵州省体育场馆协会副主席。今年来主编教材五部,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于贵和,男,土家族,河北顺平人, *** 党员。贵州大学体育教学部副部长,贵州省体育科学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中小学体育优质课评选专家组成员。主编教材一部,副主编教材一部,参编教材三部,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邱勇,男,汉族,湖北武 *** , *** 党员。贵州大学体育教学部副部长。主持参与科研课题六项。近几年主编教材一部,副主编教材两部,参编教材两部,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余兵,男,壮族,1969年生,广西横县人。2002年参加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高校体育部主任培训班;2003年参加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党外县处级干部培训班”。发表论文4篇:

1、铅球教学体会[J].成都体育学院报,2002(增).

2、浅谈贵州大学运动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03(3).

3、贵州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若干问题的探讨[J].遵义师范学院报,2003(9).

4、高校100米运动员业余训练的探讨[J].毕节师专报,2003(9).

陈晓梅,女,四川大竹人, *** 党员。中国体育科学协会会员。参加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高校体育教师科研骨干”培训。荣获2005年贵州省青少年拳击锦标赛优秀裁判员称号;获中国高校第八届体育学术论文报告会二等奖;西南区第九届体育科学论文评审优秀奖。发表论文5篇:

1、体育教学论与哲学和教育学[J].福建高校体育,1992(1).

2、发展髋踝关节力量与提高短跑速度[J].贵州农学院丛刊,1994第3、4集.

3、浅谈体育教学中的语言[J].中国农业教育信息,1998教改专辑.

4、浅谈体育教学中的道德品质教育[J].贵州大学学报,1999年增刊.

5、关于健康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贵州体育科技,2000年(3).

宋冬梅,女,1963年生,贵州省贵阳市人。 1991年6月至1992年8月,参加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教学理论与 *** ”学习;1997年8月参加中国健美操协会“全国健美操教练员、裁判员培训”;2007年10月参加“贵州省啦啦操教练员、裁判员培训”。发表论文4篇:

1、 关于体育消费文化的思考[J].体育科学理论与实践,1999(3).

2、 试论体育对培养未来合格人才的重要性[J].贵州大学学报,2002(3).

3、 浅谈健身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可持续性发展[J].黑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

4、 体育审美教育实施的必要性和途径[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2).

罗云义,女,彝族,1958年生,云南永仁县人, *** 党员。发表论文3篇:

1、谈精讲多练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

2、竞技体操之美学蕴涵论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4).

3、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探索[J].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4).

梁桦,男,1967年生,重庆合川人。2002年至2004年在成都体育学院进修研究生课程;2001年参加中国足球协会裁判初级培训。1993年西南区高等农业院校第二届大学生足球赛优秀裁判员;1994年中国高等农业院校西南区第四届体育科学论文会一等奖;1994年中国高等农业院校第六届体育科技论文报告会三等奖;2004年中国高等农业院校西南区第七届体育科学论文会三等奖;2003年飞利浦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西区决赛“体育道德风尚奖”。发表论文6篇:

1、浅谈头部在体操动作中的作用[J].贵州体育科技,1995(1).

2、艺术体操规则的演变与价值取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3).

3、艺术体操的竞技化与艺术价值[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3).

4、奥运,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机遇[J]. 贵州体育科技,2002(4).

5、影响高校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应用的因素及其对策[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3(3).

6、艺术体操技术动作的竞技特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

龙庆菊,女,苗族,1972年生,贵州省锦屏人。曾获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西南区体育科学论文评审会三等奖,发表论文5篇:

1、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J].贵州体育科技,2003(1).

2、太极拳运动对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论从,2004(2).

3、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铜仁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3).

4、软式排球在贵州省高校开展的可行性探索[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3).

5、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研究——以贵州大学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1).

张李,女,1961年生,贵州省赤水人,国家级裁判员。参加北京奥组委、体育总局田管中心“2008奥运会裁判培训”,发表论文8篇:

1、应当加强学生自我锻炼能量培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7(7).

2、关于改进中长跑教学法的一点探索[J].贵州体育科技,1998(9).

3、对田径裁判员强化管理的对策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4(10).

4、电子表格在体育成绩评定中的应用[J].贵州体育科技,2004(12).

5、“一人为本”背景下的大学生体育人文意识的培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增刊),2005(1).

6、对高校体育课双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体育教学研究,2006(6).

7、教师观念的变革与学生体育安全意识的培养[J].中国教育教学研究,2006(10).

8、奥林匹克文化与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J].中国教育教学研究,2007(4).

李小兵,男,1968年生,重庆合川人。发表论文7篇:

1、体育课教学改革探索[J].贵州大学学报,2002(6).

2、高校体育考评初探[J].中国学校教育与科研,2002(6).

3、大学生的不良生活习惯对健康的影响[J].贵州体育科技,2002(6).

4、试论体育教育对贫困地区学生创新能量的培养[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2(8).

5、 *** 的体育观及其对我国体育教育方针的指引[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10).

6、利用弹道反射原理帮助大学生理解跳高运动的初速度和腾起角[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2(6).

7、跆拳道比赛运动员临场心理失态及调节[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8).

任三三,男,1958年生, *** 党员,贵州省贵阳市人。发表论文7篇:

1、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你加大健康投入[J].中国高校教育与研究,1998(6).

2、健康、效益与体育产业[J].贵州体育科技,1998(6).

3、历史、人种、文化……观念与足球[J].贵州体育科技,1998(6).

4、互助力量在引体向上教学中的作用[J].贵州体育报,1998(9).

5、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12).

6、互助力量练习法[J].现代教学研究,2004(9).

7、轮滑保护架[J].现代教学研究,2007(4).

冉孟刚,男,1965年生,贵州省望谟人,国家级裁判员。1999年荣获中国高等农业院校西南区第九届体育科学论文评审会二等奖;2000年,荣获中国高等农业院校第九届体育学术论文报告会三等奖。发表论文5篇:

1、从终身体育思想试探21世纪体育教师的素质机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增).

2、对评价体育教学效果的理论探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8(2).

3、对贵州大学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管理及训练与竞技水平的分析[J].贵州体育科技,1998(2).

4、浅谈体育运动与智力发展的关系[J].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增).

5、高校体育教学应树立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J].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增).

杨保亚,女,1955年生,贵州黔西人, *** 党员。发表论文3篇:

1、贵州农学院体育专选课编班之我见[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增),1995(12).

2、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意识的培养[J].贵州农学院丛刊1996(6)。

3、贵州农学院94级新生身体素质浅析[J].贵州体育科技,1996(3).

陈腊安,男,土家族,1953年生,贵州省德江人, *** 党员。发表论文4篇:

1、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管理初探[J].贵州体育科技,1996.

2、大学生运动员心理特点及其管理[J].贵州大学学报,1996.

3、新世纪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及培养[J].贵州大学学报,1997.

4、优秀运动表象的实质及其培养[J].山东体育科技,1997.

吴炼,男,1963年生, *** 党员,贵州贵阳人。发表论文6篇:

1、浅谈意识在体育竞技中的作用[J].贵州大学学报,2003(2).

2、试论足球运动员战术艺术在竞赛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培养[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3、试论学校“体育与健康”课开设围棋项目的必要性[J].贵州体育科技2002(2).

4、略论足球技战术意识的培养[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3(3).

5、对改革现行体育教学评价的思考[J].贵州体育科技,2002(3).

6、论高校足球运动的地位、作用及价值取向[J].贵州大学学报,2002(增).

杨秀芳,女,土家族,1975年生,贵州德江人,北京体育学院硕士学位。发表论文5篇:

1、对构建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的思考[J].贵州体育科技,2002(3).

2、试论贵州土家族傩堂武术的体育渊源及其开发保护[J].体育文化导刊,2006(10).

3、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隐性作用[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7(2).

4、普通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价值趋向[J].安顺学院学报,2007(6).

5、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对民族心理的调适及其途径[J].贵州体育科技,2007(6).

杨昌能,男,侗族,贵州天柱人, *** 党员。发表论文6篇:

1、贵州大学学生体育达标现状浅析[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4(10)。

2、浅谈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状况及发展对策[J].中外教育纵横,2005(4).

3、体育活动与亚健康[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5(9).

4、贵州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浅析[J].新教育论坛,2006(4).

5、浅谈高校体育在现代化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贵州体育科技,2007(6).

6、对黔东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事业发展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0).

汪克新,男,1963年生,江苏常州人。参加四川大学“现代体育理论专家”培训;北京大学“体育运动场馆的运营与管理”培训。发表论文3篇:

1、体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J].贵州大学学报(增),2002.

2、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竞争能量[J].贵州体育科技,2005(6).

3、试论高校体育教师对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培养[J].规 *** 族学院学报,2005(6).

任廷锋,男,土家族,1964年生,贵州德江人,民主促进会成员。《排球运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副主编,发表论文九篇:

1、试谈分类学在体育课中的运用,[J].贵州体育科技,2000(4).

2、简介体育教学或运动、比赛前的一组拉伸体操[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2).

3、条件练习法在学校排球教学训练中的作用和运用[J].铜仁师专学报,2000(3).

4、我校排球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探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1(3).

5、试论高校学生增强体质的准则和身体体质的测定 *** [J].贵州体育科技,2002(3).

6、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J].贵州体育科技,2004(4).

7、高校体育教学应加强学生的救护教育[J].贵州体育科技,2006(3).

8、表象教学法在原地推铅球教学中的应用[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4).

9、旋转推铅球技术的优越性和运动员的适用性[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7(6).

陈宏,女,贵州省大方县人, *** 党员。2001-2002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进修;2002年参加北京体育大学“体育舞蹈”培训。近几年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1篇。

程明霞,女,1965年生,河南方城人。1997年参加大学生体育协会“全国高校田径教练员培训班”培训;2006及2008年分别参加省体育局“社会体育指导员业务培训班”、“‘科技西部行’全省教练员”培训。近来来,发表论文6篇:

1、对体育教学模式的讨论分析研究[J].中国高校教育与科研,1997(4).

2、论篮球全面技术与特长技术的重要性[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1997(7).

3、浅谈审美意识在观赏竞赛中的作用[J].贵州大学学报,1997(增).

4、谈体育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之结合[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8).

5、武术进入奥运的利弊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增).

6、情感教育及其在我国学校体育中的现实意义[J].贵州大学学报,2005(增).

龙光明,男,苗族,1955年1月生, *** 党员。贵州省苗族协会副秘书长,西南区高等农业院校体育理事会理事。

1997年4月,参加贵州省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研讨会,6月参加西南区农业院校第四届体育科学论文评审会及体育课程研讨会,1999年3月参加全国农业院校体育部主任工作研讨会,12月参加全国农业院校体育部主任训练班,2001年7月参加西南区高等农业院校现代体育教育理论讲习班学习,2003年11月,参加北京大学高层人文体育论坛。发表论文4篇:

1、普通高校业余跳远训练的尝试[J].贵州农学院丛刊第3、4集(合刊),1994(4).

2、跳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J].贵州农学院丛刊第4集,1995(4).

3、背越式跳高的教学 *** [J].贵州农学院丛刊第3集,1996(3).

4、跳高运动员的心理训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总第十期,199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