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评聘分离有何利弊?

“三味”是本地最早实行职称评聘分离时的首批“受伤者”。

微信号:jy00200200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三味”99年评上中级(中一)时,开始实行评聘分离。99年之前,别说聘,即便是评职称,是怎么回事我都不清楚。记得初级中三是参加工作满一年后91年定的级,什么表也没填过;初级中二是94年时学校让我莫名其妙地填了个表,就完事了。当时老师们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职称“这玩意。大约到了96年时,老师们开始注意到职称的意义,同时,不少老师着手评职称的事。我醒悟得较晚,直到99年才学着别人的样子申报了中级(中一)职称,因为听说评上职称就可以加一档工资。

幸运的是,99年我申报中级(中一)职称竟然很顺利地通了。但不幸的是,在我刚评上中一时,就不可以直接晋级工资了。说是评上还得聘上才行。但由于聘是有名额限制的,据说前些年已将名额用完,没指标了,必须等有指标时再聘。不料,这一等,我就等了足足8年,直到2006年才聘上!

这“八年抗战”,心里真不好受,倒不如没评上还好受些。

另一方面,“三味”又是本地最早实行职称“评聘合一,即评即聘”的首批“受益者”。

“三味”2017年评上高级(副高)职称,很幸运,不仅是首批享受“满20年乡村教师教龄的教师不受岗位控制数限制”政策评上的,而且还是首批“评聘合一,即评即聘”的受益者。

在“三味”前5年评上高级职称的老师,与我同年才聘上并晋级工资。

究竟职称实行评聘分离有何利弊呢?

以教师为例,职称评聘分离,其利在于更大限度地激励教师的潜能、减少地方财政压力。

教师为评上职称,就得费九牛二虎之力,评上后,还不可放松,还须拼尽全力教学工作才有机会聘上,只有聘上了才可以暂缓一口气,轻松一阵子。——这才是职称设置的本意嘛。

当然,从地方财政上看,少些人数或延迟些时间聘上职称,地方财政压力就会小些。这个道理大家都懂的。

职称评聘分离,其害在于让教师因职称拖累得的怀疑人生。

为了评上职称,老师须拼尽全力获取各种荣誉证、搞课题、写论文、当班主任、支教……而评上后,这些荣誉和资历就算报废了,后面再聘时,只能看任现职以来的实力,一切得从零开始积累。能不累吗?

“三味”有一点没想明白:

既然职称就是在职人员能力和资历的认证,理当评上就应享受与其“认证“相符的工资待遇,可为什么评上后,又必须得经过“聘”这一关才享受待遇?

如果“聘”这一关不是为故意设限摆障,那么,与“脱裤子打P”又有何异?

网友们,你们说呢?

力求用时代的眼光、理智的头脑、友善的言语,与您一起聊教育那些事。感谢您的阅读、点赞和关注,并期待与您共同探讨本问题!

2022年贵州省职称评审新规定

(一)按照分类评价要求,工程系列中已出台专业(行业)评审条件的,由各相应省级行业主管部门评委会组建单位在各自年度工作通知中明确评审条件适用要求。

(二)申报人以行业协会、学会等非 *** 奖项作为业绩申报的,须提供据以获奖的相关支撑材料。其据以获奖的业绩或学术成果不得低于评审条件规定的同类业绩、学术要求。

(三)申报工程系列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基层评审认定人员,按照《关于规范基层事业单位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认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黔人社厅通〔2015〕153 号)和工程系列相关专业申报评审条件等有关规定执行。

(四)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申报人业绩水平、创新能力、实际贡献,认真落实正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代表论文送审制。

《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贵州省职称评审委员会备案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之一条,为规范全省职称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委会)备案管理工作,根据《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40号)和《 *** 贵州省委办公厅 贵州省人民 *** 办公厅印发〈贵州省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黔党办发[2018]21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有没有人知道职称的评,聘是否分离

单位评审通过中级职称,说明具备中级职称资格,虽然具备资格,但是单位不一定聘任。例如:某市教育局人事处处长林英杰举例说,评和聘完全分开了,你可以被评为高级教师,但这只代表你的资格,学校要不要聘你为高级教师,还要看你干得好不好。

很多单位评和聘分开,是因为通过评聘分开激活竞争机制:

职称实行评聘分开,只要条件符合,都可以申请,评上后,员工还要通过竞争,优胜者才能被聘为其所申请的职称,单位聘任是受职数限制。虽然评职称不受职数限制,但单位按需设岗,也就是说,岗位是有限的,竞争的机制被真正激活了,因此,即使被聘为中级职称,也不代表可以松口气了。职务聘任期一般为二三年,最长为五年,五年之后,重新“洗牌”,具有相应资格的员工仍然要通过竞争,获得职称聘任。

[贵州省]贵州省职称评聘分离政策,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称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