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 国务院 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第三节 加强国内区域合作

加强与西部地区协调联动。加强与关中平原、兰州-西宁城市群联动,深化能源、物流、产业等领域合作,辐射带动西北地区发展。加强与北部湾、滇中城市群协作,把出境出海通道优势转化为贸易和产业优势,促进西南地区全方位开放。深化与黔中城市群合作,带动黔北地区发展。

有力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强与长江中游和下游协作,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促进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加快建立长江流域常态化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共同推进长江黄金水道、沿江铁路、成品油输送管道等建设。优化沿江经济布局,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和人口迁移。

深化与东部沿海地区交流互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加强 科技 创新合作与 科技 联合攻关。鼓励与东部沿海城市建立产业合作结对关系,共建跨区域产业园区,促进项目、技术、人才等高效配置。支持沿海港口在双城经济圈设立无水港。深化三峡库区对口支援工作。

第四节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共建统一的市场规则、互联互通的市场基础设施,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打破行政区划对要素流动的不合理限制,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 探索 以电子营业执照为基础,加快建立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市场主体信息共享与互认机制。 探索 建立“市场准入异地同标”机制,推进双城经济圈内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信用一体化建设,逐步形成统一的区域信用政策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支持共同开发适应经济 社会 发展需求的信用产品。

持续转变 *** 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加快服务型 *** 建设,更大限度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环节,推行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发布“零跑腿”事项清单,加快实现区域内“一网通办”。推行企业简易注销登记,开展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优化综合监管体系,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

第五节 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有力有序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建立健全有效制衡的现代企业治理体制、高度市场化和灵活高效的现代企业经营机制、激励和约束并重的现代企业激励机制,推进国有企业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切实激发国有企业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支持开展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成渝混合所有制改革产业基金,吸引更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完善国资监管体制,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作用,推动国资监管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独立市场主体。深化效率导向的国资经营评价制度改革。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建立规范化、常态化政商沟通机制,畅通民营企业反映问题和诉求的渠道。积极缓解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难题,创建民营经济示范城市。搭建川商渝商综合服务平台,引导川渝两省市商(协)会和重点民营企业共同开展项目推介、银企对接,鼓励川商渝商回乡创业。支持举办川渝民营经济发展合作峰会。

第六节 探索 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

支持在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以及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等地,率先 探索 建立统一编制、联合报批、共同实施的规划管理体制,试行建设用地指标、收储和出让统一管理机制, 探索 招商引资、项目审批、市场监管等经济管理权限与行政区范围适度分离。支持在合作园区共同组建平台公司,协作开发建设运营,建立跨行政区财政协同投入机制,允许合作园区内企业自由选择注册地。以市场化为原则、资本为纽带、平台为载体,推动两省市机场、港口、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领域企业采取共同出资、互相持股等模式促进资源整合和高效运营。允许能源、电信、医疗等行业有序提供跨行政区服务。 探索 经济统计分算方式,支持建立互利共赢的地方留存部分税收分享机制,推进税收征管一体化。

第十章 共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为目标,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加快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之一节 推动城乡要素高效配置

促进城乡人口有序流动。在重庆主城和成都加快取消对稳定就业居住3年以上农业转移人口等重点群体的落户限制,推动都市圈内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居住证互通互认,完善居民户籍迁移便利化政策措施。尽快实现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完善集体经济组织人力资源培育和开发利用机制, 探索 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模式和多种人才引进方式。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研究通过合资、合作、投资入股等方式保障新村民依法享有农村相关权益。健全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加快建立衔接协调的劳动力流动政策体系和交流合作机制。

深化城乡土地制度改革。 探索 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 探索 建立国有土地使用权到期续期制度。深化土地用途转用模式 探索 ,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 探索 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和点状供地模式,允许不同产业用地类型依法合理转换。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管理、统筹开发利用制度,促进地下空间开发。

增强城乡建设资金保障。鼓励发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在防范债务风险前提下,推动城市建设投资稳定增长。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作用,支持引导工商资本在农村投资。依法积极拓宽农业农村抵质押物范围,鼓励创新开发适应农业农村发展、农民需求的金融产品。通过发行地方 *** 专项债券等支持乡村振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等领域建设项目。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提高涉农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优化普惠金融发展环境。(未完待续)

第二节 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推动城乡一体规划。加快推进“多规合一”,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建立国土空间规划留白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提高规划适应性。开展城市体检,查找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存在的风险和问题, 探索 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有序推进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及城中村改造。强化城市风貌管理,促进建筑物设计更加适用、经济、绿色、美观,推动天际线、街道立面、建筑色彩更加协调,严格控制超高层建筑建设。加强 历史 文化街区、古镇古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遗产遗迹的整体保护和合理利用,延续城市和乡村文脉,保护传统的山水城格局。严禁违背农民意愿和超越发展阶段撤村并居。

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完善级配合理的城乡路网和衔接便利的公交 *** 。推进城市电力、通信、供水、燃气、污水收集等市政管网升级改造和向乡村延伸,合理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城乡居民卫生环境。加强城乡无障碍设施建设和设施适老化改造。推进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资源、模式和手段逐步向乡村延伸,明确乡村基础设施产权归属,合理确定管护标准和模式,以 *** 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专业化机构管理运行。优化应急避难场所布局,完善抗震、防洪、排涝、消防等安全设施。

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城乡教育联合体和县域医共体。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鼓励招募优秀退休教师到乡村和基层学校支教讲学,动态调整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标准,在职称评审和分配特级教师名额时适当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提高医护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对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推动对符合条件的全科医生实行“乡管村用”。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

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加强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和 社会 组织的党建工作。培育专业化 社会 组织和 社会 工作者队伍,调动企业履行 社会 责任积极性,畅通公众参与城乡治理渠道,推动 *** 、 社会 、企业、居民多方共治。推动基层治理重心下沉,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和便民服务体系,显著提升社区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公共服务提供、社情民意收集等方面的作用。积极运用现代化手段,推动实现智慧化治理。妥善解决村改社区遗留问题。加强交界地带管理联动,建立重大工程项目选址协商制度,充分征求毗邻地区意见。

第三节 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

依托相应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承包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林权等依法流转和高效配置,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培育高品质特色小镇,着力发展优势主导特色产业。优化提升美丽乡村和各类农业园区,创建一批城乡融合发展典型项目,打造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

第十一章 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扩大民生保障覆盖面,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之一节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

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普惠化、便利化。联合制定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建立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合理增加保障项目,稳妥提高保障标准。创新 *** 公共服务投入机制,鼓励 社会 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加大双城经济圈对周边地区支持力度,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共建公共就业综合服务平台,打造“智汇巴蜀”、“才兴川渝”人力资源品牌。重庆市和四川省互设劳务办事机构,推动农民工劳务企业规范化发展。支持 探索 发展灵活共享就业方式,强化对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服务和权益保障。加快实现双城经济圈 社会 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推动养老金领取资格核查互认,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跨省异地就医管理子系统建设,推进跨省市异地就医门急诊医疗直接结算,推进工伤认定和保险待遇政策统一。建设统一的 社会 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推广以 社会 保障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将常住人口纳入城镇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逐步实现住房公积金转移接续和异地贷款信息共享、政策协同。

第二节 共享教育文化 体育 资源

推动教育合作发展。扩大普惠性幼儿园供给,加大对 社会 力量开展托育服务的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开展对口帮扶,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和在流入地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统筹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打造一批职业教育基地。建设一批实训基地和国家级创业孵化基地,联手打造“巴蜀工匠”职业技能大赛品牌,打造有区域特色的产教融合行业、企业和院校。组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联手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高校向区域性中心城市布局。建设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试验区。支持引进境外高水平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允许外国教育机构、其他组织和个人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单独设立非学制类职业培训机构、学制类职业教育机构,支持建设国际合作教育园区。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书香成渝”全民阅读服务体系,鼓励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建立合作联盟,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建设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推动出版、影视、舞台艺术发展,共同打造“成渝地·巴蜀情”等文化品牌。放宽文化演艺准入,研究建设文化艺术品和文物拍卖中心。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调机制,支持川剧、蜀锦、羌绣、夏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研究建设巴蜀非遗文化产业园。

共同推进 体育 事业发展。促进全民健身,推动公共 体育 场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 体育 公园、社区 体育 场地等资源设施建设和开放共享,支持公办中小学校和高校的 体育 场馆、附属设施向 社会 分时段开放。建立成渝 体育 产业联盟,支持建设国家级足球竞训基地等专业场地,推动 体育 项目合作和竞技人才交流培养,协同申办国际国内高水准大型 体育 赛事。(未完待续)

第三节 推动公共卫生和医疗养老合作

构建强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增强公共卫生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健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省级和市地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分级推动城市传染病救治体系建设,实现地级市传染病医院全覆盖,加强县级医院感染疾病科和相对独立的传染病区建设。提高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完善联防联控常态机制。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提升应急物资生产动员能力。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加快建设国家医学中心。支持共建区域医疗中心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群。推进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创新基地建设,支持重庆整合有关资源建设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推进四川省儿童医学中心建设。深化中医药创新协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支持医联体建设和跨区办医,推动中心城市三甲医院异地设置医疗机构。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构建更加成熟定型的分级诊疗制度。发展在线医疗,建立区域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体系,实现会诊、联网挂号等远程医疗服务。完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和双向转诊合作机制。

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共建共享。开展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构建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 健康 服务体系。支持以市场化方式稳妥设立养老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制定产业资本和品牌机构进入养老市场指引,支持民营养老机构品牌化、连锁化发展。推动老年人照护需求评估、老年人入住评估等互通互认。鼓励养老设施跨区域共建。统筹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促进医养融合。推动人口信息互通共享,率先建立人口发展监测分析系统,开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综合创新试点。

第四节 健全应急联动机制

健全公共安全风险防控标准和规划体系。强化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完善重大灾害事件预防处理和紧急救援联动机制,加快建设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以及物资储备中心,打造2小时应急救援圈,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一体化。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联动长效机制,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推广实施公共设施平急两用改造,提升平急转换能力。在跨界毗邻地区,按可达性统筹120、110等服务范围。

第十二章 推进规划实施

加强党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领导,明确各级党委和 *** 职责,细化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协同实施机制,确保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顺利实现。

之一节 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事项决策、重大规划制定调整等各方面全过程。充分发挥党的各级组织在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领导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激励干部锐意进取、担当作为,组织动员全 社会 力量落实规划纲要,形成强大合力。

第二节 强化组织实施

重庆市、四川省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责任主体,要明确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机制,共同研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落实工作责任,把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中央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的指导,在规划编制、体制创新、政策制定、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要依托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的统筹指导,协调解决规划纲要实施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督促落实重大事项,适时组织开展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做法。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按程序报批,重大问题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

第三节 完善配套政策体系

中央有关部门要加强与重庆市、四川省沟通衔接,负责编制印发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综合交通发展、西部金融中心建设、 科技 创新中心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巴蜀文化 旅游 走廊等规划或实施方案,指导编制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等建设方案,研究出台产业、人才、土地、投资、财政、金融等领域配套政策和综合改革措施。重庆市、四川省编制出台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共同推动形成规划和政策体系,不改变不减弱对三峡库区等周边地区的支持政策。

第四节 健全合作机制

健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机制,研究落实重点任务、重大改革、重大项目等,压茬推进各项任务。建立交通、产业、创新、市场、资源环境、公共服务等专项合作机制,分领域策划和推进具体合作事项及项目。培育合作文化,鼓励两省市地方建立合作协同机制。推动与东部地区开展干部人才双向交流、挂职任职。广泛听取 社会 各界意见和建议,营造全 社会 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良好氛围。(完)

贵州省旅游学校地址 乘车路线

贵州省旅游学校地址是哪里?想必大家都很想了解,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仅供参考。

贵州省旅游学校地址

学校地址: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百花路149号。贵州省旅游学校地处高原明珠——花溪,直属于贵州省旅游局领导,是贵州省一所公办的旅游类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依托行业优势,与贵州省旅游培训中心合署办公,承担了全省旅游专业技能人才学历教育及旅 *** 业从业人员岗前、职后培训工作,是国家旅游局认定的旅游人才培训基地。

贵州省旅游学校乘车路线

乘车路线:

1.贵阳市金阳客车站乘坐801路

2.贵阳北站乘坐802路公交车直达学校大门口

贵州省旅游学校简介

贵州省旅游学校是贵州的一所全国重点类旅游专业学校。

2009年5月,学校在省旅游局、省教育厅的指导下,牵头组建了贵州旅游职业教育集团,是集团理事长单位。学校逐渐成为黔中大地上学子们向往、家长们信任、用人单位称赞的旅游职业学校。

学校现有在校生近3000人,教师110多名,近90%的专业教师具有行业一线工作经历或承担过全省导游资格考试、出境领队等旅游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工作,超过60%的教师都是既有教师职称又有专业技术技能职称或证书的“双师型”教师。

中铁十二局钢结构分公司怎么样

我公司是中铁十二局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贵州黔中职称评选,拥有铁路、公路、建筑、市政公用工程等4个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贵州黔中职称评选,隧道、桥梁、公路路基、铁路铺轨架梁等4个专业承包壹级资质,矿山、水利水电工程等2项施工总承包贰级资质,1项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贰级资质。经营领域涉及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机场、市政、房建、水利水电,施工范围覆盖25个省市区,年施工能力90亿元以上,在中国铁建工程公司20强排名中始终*。

公司下辖9个专业化分公司和73个在建工程项目,现有职工总数4325人,其中一级建造师72名、中高级职称人员782名、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2038名。目前,公司资产总额98.8亿元,拥有各类施工机械及车辆1896台(套),其中盾构机21台、全电脑三臂凿岩台车9台、软岩地层加固旋喷钻机1台、多功能地质钻机16台、三臂拱架安装台车2台。

我公司秉承“诚信、创新永恒,精品、人品同在”的核心价值观,在涉及的经营领域积累了丰厚的业绩。参建了举世瞩目的大京九铁路、青藏铁路、京沪高铁和南水北调工程贵州黔中职称评选;先后完成了石太、郑西、合武、武广、广深港、贵广、京石、沪昆、拉日、瓦日、兰新、吉图珲、西成、京沈等多条铁路建设任务;参与了17个省份的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承建了北京、深圳、重庆、沈阳、太原、厦门、青岛、合肥、郑州、苏州、西安、哈尔滨、徐州、武汉、南宁、昆明和以色列特拉维夫等19个国内外城市的轨道交通工程;参建了首都机场、湖南黄花、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海口美兰、太原武宿、南昌昌北、成都天府、青岛新机场等14个大中城市的机场建设工程;同时,还参与了众多*、省部级水利水电工程和一大批市政工程项目。

二公司是以长大隧道和地铁等地下工程为施工优势的综合性工程公司,隧道年施工能力90公里以上,在砂层、黄土、大变形、大断层、高瓦斯、强岩爆等复杂地质隧道施工中经验丰富,打造了众多长大隧道品牌,特别是继秦岭终南山隧道创造单口月掘进429.5米的人工钻爆法世界纪录后,又在长平高速公路虹梯关隧道又创造了单口月掘进556米的新世界纪录;攻克了*难题的涌水岩溶隧道——宜万铁路齐岳山隧道;独立完成了全长15.2公里的我国首座穿越秦岭高铁特长隧道——西成客专老安山隧道;在以色列卡迈尔隧道施工中创造了“人工TBM”速度;仅用两年半时间,就贯通了全长9.8公里的京沈客专凤凰岭隧道、13.2公里的京沈客专辽西隧道、17公里的怀邵衡铁路黄岩隧道、7.6公里的亚洲*长黄土砂质隧道——蒙华铁路万荣隧道等。目前,公司独立施工的5公里以上长大隧道15座共149.1公里,在建的全长17.4公里的玉磨铁路万和隧道是公司独立施工的*长隧道。

地铁和盾构施工方面,建成了国内首次应用双“Y”字型铸钢柱作为支撑结构的亚洲*大地铁站——北京地铁6号线通运门站,在太原地铁2号线中心街西站仅用102天就完成了主体结构施工任务;在厦门和深圳地铁施工中,创造了厦门和深圳地铁建设史上的“厦门速度”和“深圳速度”。二公司盾构施工始于广深港客专狮子洋隧道,现已全面掌握了带压换刀、复合地层掘进、长距离盾构区间精确测量及姿态控制等盾构施工关键技术,盾构机已先后7次穿江越河,具备了年完成盾构隧道40公里的能力,特别是在在哈尔滨地铁穿越松花江施工中,创造了泥水盾构机月掘进579.6米的全国纪录。目前,公司拥有在建地铁项目34个,在合肥、太原、南通建有盾构管片加工厂。

公司在桥梁等施工领域也业绩丰厚,先后完成了重庆鹅公岩长江大桥、丰准铁路黄河特大桥、上海奉浦大桥、太原迎泽大桥和杭州湾跨海大桥等跨江河桥梁以及主墩高143米的炎汝高速公路洣水河特大桥、渝利铁路金洲大道跨线特大桥、瓦日铁路蔚汾河特大桥等结构复杂桥梁的施工任务。目前,在建桥梁116座共34公里。此外,还完成了三峡输水、深圳河改造、四川雅安电站、甘肃引洮、贵州黔中和夹岩等水利水电项目;参建了太原市图书馆、武汉北编组站、包惠铁路改造和株六、宝兰、襄渝、西康、宁西等新增复线工程。

近五年,公司累计收到各级贺电237封,奖金3737.6万元;打造了蒙华铁路万荣隧道、郑万高铁保康隧道、青岛地铁1号线庙头站和青岛地铁4号线人民会堂站等众多闻名业内的标准化、规范化示范工地;还圆满完成了汶川震后广岳铁路、宝成铁路109隧道和达成铁路抢险修复、云南鲁甸震后道路抢通等抗震救灾任务,主动参与抗击冰雪灾害、驻地林区救火、因特大暴雨冲毁的鹰厦、渝怀、内昆铁路抢险,受到社会各界赞誉。

公司在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方面重视成果性总结,先后荣获“詹天佑大奖”1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7项,各级工法105项,自有知识产权297项,是山西省“省级技术中心”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重视质量创优和市场创誉,先后荣获“鲁班奖”11项、国家优质工程奖15项、省部级优质工程奖66项。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全国工程施工放心企业、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全国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优秀企业、中国施工企业协会科技创新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是山西省“先进企业”、“模范单位”、“优秀建筑企业”、“骨干建筑业企业”和“AAA级信用等级企业”。

贵州都匀市有哪些大学

贵州都匀市有3所大学,分别是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1、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Qiannan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简称“黔南师院”(QNUN),是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本科层次的民族师范院校,也是贵州省之一所升本的地方高校。

2、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于1985年11月,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2003年10月原黔南民族卫生学校并入医专,现有云宫、东山两个校区。学校坐落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匀市,西临剑江河畔,东毗邻青云湖省级森林公园。是西南地区唯一的一所医学类普通高等专科学校。

3、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是贵州省人民 *** 2001年8月批准建立的一所综合性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院由原黔南民族行政管理学校、黔南民族农业学校、黔南民族财政学校、黔南民族工业学校四所中专学校合并组建而成。2001年10月30日,学院正式挂牌。

扩展资料:

1、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师资力量

截至2017年3月,学院现有教职员工近300人,专 *** 教师200余人,高级以上职称78人,双师型教师70人,在校生近7000人。毕业生就业率多年均在97%以上。

2、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师资力量

截至2017年12月,教职工503人,其中专任教师345人,具有正高职称的25人,副高职称的96人,学校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人,在读博士2人,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94人。省管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省级优秀教师4人。长期聘请北京大学医学部、贵州省中科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朱卫国、杨小生等专家为我校 *** 教授。

3、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1月,学校现有教职工922人,其中专任教师695人,具有高级职称专任教师363人;享受国务院、省、州 *** 特殊津贴专家16人,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7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百度百科-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百度百科-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省]贵州黔中职称评选,贵州职称评审